可现实却总是不尽如人意,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需求。当两个人开始走入亲密关系后,才发现原来婚姻并不只是靠爱和付出就能结出良果。加拿大心理学专家克里斯多福·孟在《亲密关系》中说:“我们所看到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。
我们怎么评论别人,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。
如果我觉得别人太爱批评其他人而讨厌他,就代表我讨厌自己爱批评的习性。”
01
“你心里面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,她应该喜欢什么,讨厌什么,应该怎么说话,你全部设定好了。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?难道你没有意识到,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?”感情世界里,人们总是对另一半怀有无尽的幻想,不自觉地将对方雕琢成心中的理想伴侣。他指出,每个人都会在内心创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,让自己成为英雄,当逐渐长大对伴侣的需求涌现时,便会在心中描画出一个梦中情人。她像母亲的慈爱、温柔,又兼具小学老师的成熟与亲切,还如大姐姐般善解人意。然而,现实总是存在差异,他遇到的女孩,往往只具备一两个他心中的理想特质,完全符合他标准的几乎不存在。于是,他选择了一个较为接近心中标准的候选人,开始了他的“改造计划”。给她买书,让她变得善解人意,教导她如何变得亲切,甚至试图让她爱上乡间小道的尘土……一旦发现某个有潜力满足这一幻想的候选人,我们便会着手将对方塑造为理想中的模样。常常将梦想寄托在伴侣身上,一旦梦想成真,我们欣喜若狂;实际上,这些希望伴侣做出的改变或调整,只是我们自己潜意识里的需求。夫妻之间,若总是企图改造对方,最终收获的往往只能是失望与心寒。真正的伴侣关系,建立在相互理解与接纳的基础上,而非单方面的重塑与改造上。 02
“亲爱的,外面没有别人,只有你自己。”
我们所遇见的每一个人、所经历的每一件事,实则都是我们内心深处吸引而来,由自我心灵所塑造的镜像。丈夫约翰因为妻子玛丽又一次在用完浴室后没有收拾干净,引发了争吵。约翰抱怨妻子没有及时把牙膏盖上,把化妆品放进柜子,明明这些事情根本用不了多长时间。而玛丽则埋怨约翰昨晚上把音响放到凌晨三点,影响了自己的睡眠。这场争吵表面上是生活习惯的差异,实则深藏着童年的伤痕。玛丽在严苛家教下成长,小时候,父母要求她玩完玩具后必须收拾好,否则就全部丢进垃圾桶。约翰的屡次抱怨,让她童年被责罚的阴影再度出现。
而约翰小时候常常被忽视,全家讨论休假计划或午餐吃什么时,他的声音总是被无视。
玛丽无视他的要求,让他再次体会到不被重视的悲凉感。
作者克里斯多福指出,当我们与某个人相遇相恋陷入爱河时,总以为过往的阴霾已被遗忘。但一次不经意的冲突,就会勾出我们内心过往的伤痕,进而跳出来干扰我们的生活。每一次对伴侣的批评,实则是对自己不愿正视的特质的一次投射。听过这样一句话:“我发现敌人的真面目,就是我自己。”唯有勇敢地面对并接纳自己不完美的那一面,才能真正地爱上完整的自我。而是将他视为自己灵魂的镜像,从中看见自己的成长与蜕变。你是谁,就会遇见谁,这不是宿命的安排,而是心灵的共鸣与吸引。 03
但你知道吗,那些让我们不舒服的关系和经历,都是专门为我们量身打造的。它们反映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旧伤和记忆,是用来提示我们疗愈的方向。晚餐时,荣恩的妻子贝蒂在餐桌上不断数落着丈夫的不足,言辞间充满了埋怨。而荣恩却始终沉默以对,只是偶尔以耸肩回应,场面颇为尴尬。童年时期,他经常与荣恩及其母亲共进晚餐,那时荣恩的母亲也总是对儿子百般挑剔。年幼的荣恩,面对母亲的不满,只能默默承受,自卑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生根。而今,与贝蒂的这段婚姻,成为了荣恩改变自己的契机。他开始尝试寻找更为妥帖的应对方式,以抚平儿时的旧伤。最终,荣恩在与贝蒂的相处中,学会了如何面对批评,如何自我疗愈。“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,而生命中遇到的那些人和事,都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。”
真正的成长,在于敢于直面那最深层的恐惧,勇于为它负起责任。引领我们在体验中学习,在挑战中觉醒,最终成就一个更加完整、自由的自我。▽
“伴侣在生活中充当3个重要的作用:
一是镜子,让我们看见引发关注的不舒服感;
二是老师,在我们探寻真实需求的时候,激励与启发我们;
三是玩伴,开启并陪伴我们一段生命的旅程。”
当你开始懂得欣赏你跟伴侣之间发生的任何事,无论悲喜,方能洞见婚姻真正的意义,得到真正的成长。
本文来自网友发表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,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与本网站联系!
展开